你的位置:学习网 - 视频教程 >> 人文 >> 哲学 >> 中国哲学 >> 详细内容

《中国唯识宗通史》电子书[PDF]




收藏本资料

本资料所属分类:

人文 哲学 中国哲学

更新时间:2014年5月27日

如不能下载,请查看怎样下载


[中国唯识宗通史(上册)].杨维中著.扫描版.pdf 13.9MB
[中国唯识宗通史(下册)].杨维中著.扫描版.pdf 76.4MB
90.3MB
电子书http://www.minxue.net: 中国唯识宗通史
作者:  杨维中 著
图书分类: 哲学/宗教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扫描版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书号: 9787806439593
发行时间: 2008年07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IPB Image


目录

作者的话
导言1
第一章 地论学派与唯识学的传播15
第一节 《十地经论》的翻译15
一、菩提流支与唯识经典的翻译16
二、勒那摩提与唯识经典的翻译25
三、佛陀扇多与唯识经典的翻译20
四、《十地经论》、《宝性论》的翻译22

第二节 《十地经论》的思想29
一、十地修行诸相40
二、“六相”44
三、“六善决定”47
四、一切三界,唯心转故49

第三节 南北两道的形成50
一、道宠行历50
二、慧光行历52
三、两道的所指58

第四节 地论师北道的传承与转向64
一、道宠弟子概观64
二、僧休及门下弟子65
三、志念及门下弟子69

第五节 地论师南道的传承71
一、僧达、僧范、昙遵72
二、慧顺、安廪、道慎79
三、法上及其门下82
四、道凭及其门下86
五、昙衍及其门下88

第六节 隋代地论三大师及其学派发展的盛景91
一、僧猛92
二、净影慧远及其门下弟子95
1.净影慧远行历95
2.净影慧远的著述105
3.慧远清化寺时期的弟子智徽和玄鉴106
4.入长安十弟子等107
5.慧远法孙灵润及其弟子117
三、灵裕及其门下弟子122
1.灵裕行历124
2.灵裕的贡献124
3.道昂、灵智128
4.渊与至相寺地论师129
5.慧休147
四、地论学派的兴盛152
1.地论北道传承及其转向154
2.南道的兴盛以及宗派化的努力155
五、不明师承的地论师举例160
1.明芬与那连提耶舍160
2.僧粲及僧凤161
3.昙藏、明诞162
4.慧觉、智达164
5.静藏165
6.道杰165

第七节 地论学派的思想168
一、佛性当现168
二、心识说175
三、六相圆融181
四、判教说187
1.菩提流支判教说187
2.慧光等师判教说188
3.净影慧远判教说190

第二章 摄论学派及《大乘起信论》的传播196
第一节 真谛对唯识经典的传译196
一、真谛的生平及其译经活动197
1.真谛所学及来华经过197
2.富春译场199
3.重归建业设译场202
4.颠沛流离遇萧勃202
5.由豫章至晋安设译场204
6.至梁安郡设置译场207
7.复返广州设译场212
二、真谛翻译的经论以及著述214
1.真谛翻译经论以及著述总数214
2.《佛性论》217
3.《遗教经论》220
4.《决定藏论》、《无相思尘论》、《解论》222
5.《无相论》224
6.苏公望补充的八种226
三、《大乘起信论》的翻译228
1.隋唐经录关于《起信论》译者的记载考辨229
2.《大乘起信论?序》的真伪226
3.转引《四论玄义》之说质疑244
四、真谛译籍、注疏编年248

第二节 《摄大乘论》的思想249
一、《摄大乘论》汉译本及其结构249
二、心识说252
三、三性说255
四、唯识观行258
五、唯识果262

第三节 真谛弟子与摄论学派的形成264
一、智恺、曹毗265
二、法泰、智敫、道尼271
三、智文、僧宗、法准、僧忍272
四、慧旷、警韶、智休、慧偘、明勇277

第四节 隋代唐初《摄论》的传播与学派兴盛281
一、昙迁及其弟子282
1.昙迁行历及其贡献282
2.静凝、明驭289
3.道哲、道英290
4.玄琬292
二、道尼与《摄论》北传295
1.智光295
2.道岳296
三、法泰弟子靖嵩及其传承200
1.靖嵩行历及其贡献201
2.智凝及其弟子204
3.法护211
4.道基214
5.道因217
四、曹毗一系传承222
1.法侃及其弟子道抚222
2.僧荣及其弟子慧琎226
五、法准弟子净愿及其传承228
1.净愿228
2.净愿弟子道洪220
六、传承不明的摄论师举例222
1.道奘及其弟子道宗222
2.慧海224
3.法常224
4.静琳226
5.道愻、道谦、普明228
6.志超229

第五节 摄论学派的思想240
一、阿黎耶识与阿摩罗识241
二、三性释248
三、两重唯识观251
四、唯识思想的融合举要256
五、判教260
1.三法轮260
2.四教及渐、顿二教262
3.二藏四宗266

第三章 玄奘西行及其翻译活动269
第一节 玄奘早期行历270
一、玄奘三藏的籍贯270
二、玄奘三藏的生卒年考辨272
三、玄奘出家的因缘280
四、玄奘法师的早期行历282
五、玄奘在国内的师承288
1.景法师、严法师、空法师288
2.道基、宝暹、震法师290
3.道深、慧休292
4.长安四师292

第二节 玄奘西行的历程296
一、玄奘西行的动机296
二、玄奘西行首年考辩400
1.西行的时机402
2.叶护可汗404
3.李大亮407
4.西行行程的推算409
三、西行西域411
四、进入印度412
五、学有所成416
六、踏上归程420

第三节 玄奘归国后的译经活动422
一、玄奘归国及译场的组织422
1.归国弘福寺设立译场422
2.慈恩寺译场427
3.西明寺译场422
4.玉华寺译场424
5.玄奘圆寂424
二、玄奘的翻译成就及其译学思想427
三、玄奘翻译经论编年441

第四章 唯识宗的“宗经”、“宗论”及其主要内容449
第一节 “宗经”、“宗论”概述449
一、六经450
二、弥勒诸论452
1.《大乘庄严经论颂》452
2.《辩中边论颂》455
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颂》456
三、无著诸论459
1.《杂集论》460
2.《显扬圣教论》462
四、世亲诸论467
1.《大乘百法明门论》468
2.《唯识二十论》470
3.《佛性论》471

第二节 《解深密经》476
一、《解深密经》的汉译本及其结构477
二、胜义谛477
三、八识说479
四、三性与三无性481
五、观行、十地及佛果482

第三节 《瑜伽师地论》485
一、《瑜伽师地论》的翻译及中土注疏485
二、《瑜伽师地论》论题含义及其结构488
三、《本地分》十七地490
1.境摄九地491
2.行摄六地492
3.果摄二地495
四、“摄抉择分”等四分的内容497
五、阿赖耶识500
六、三性504

第四节 《成唯识论》512
一、《唯识三十颂》与《成唯识论》的汉译512
二、《成唯识论》的宗旨516
三、《唯识三十颂》的内容517
1.唯识相517
2.唯识性519
3.唯识位519
四、《成唯识论》的结构及基本内容520

第五章 唯识宗的创立522
第一节 玄奘与唯识宗的创立522
一、玄奘的政治影响524
二、玄奘的师承及其创造525
三、玄奘的著述529
1.《会宗论》529
2.《制恶见论》542
3.《三身论》549
四、《 大唐西域记》550
五、玄奘与佛道争论552
六、玄奘与新旧译之争558

第二节 窥基与唯识宗的创立565
一、窥基生平事迹565
1.窥基出家因缘566
2.入玄奘译场570
3.独立弘教立宗572
二、窥基的著述579
三、窥基的其他弟子582
1.利贞582
2.遁伦584
3.神楷587
四、窥基佛学思想提要590
1.四重二谛590
2.五种唯识595
3.唯识境行果596

第三节 奘门弟子及其贡献600
一、嘉尚、普光、法宝601
二、神泰、行友、道卓606
1.蒲州栖岩寺、普救寺及诸高僧606
2.道卓608
3.神泰608
4.行友610
三、辩机、宗哲614
四、慧立、彦悰621
五、新罗神昉、顺璟624

第四节 唯识宗师的弥勒信仰及净土思想630
一、玄奘三藏的弥勒信仰631
二、弥勒信仰与瑜伽师633
三、窥基的弥勒信仰及其思想636

第五节 奘门三大论辩642
一、佛性论辩642
二、与吕才的论辩649
三、奘门弟子及助译僧与道教的论辩655
1.显庆三年四月的论辩655
2.显庆三年六月的论辩659
3.显庆三年冬十一月的论辩661
4.龙朔三年的论辩666

第六章 唯识宗基本教义671
第一节 五位百法671
一、心法672
二、心所有法673
三、色法679
四、心不相应行法680
五、无为法682
六、法相与唯识683

第二节 “八识”说与“唯识无境”686
一、八识686
二、“三能变”689
三、“四分”及“三类境”699
四、“唯识无境”及“唯识九难”704

第三节 种子说712
一、“种姓”与“种子”713
二、佛性与“无漏种子”718
三、“识体”、“理体”与“一分无性”723

第四节 转依论725
一、“三性”与“三无性”726
二、三性与五法731
三、转依与四智735
四、四缘具足738
五、五重唯识观741
六、五位744
1.资粮位745
2.加行位748
3.通达位750
4.修习位752
5.究竟位754

第五节 判教756
一、三时教757
二、渐、顿二教761
三、“自主”、“异宗”及其八宗判教765

第七章 唯识宗的兴盛及其传承769
第一节 圆测与西明“别派”769
一、圆测的生平事迹770
二、圆测著述775
三、圆测与窥基776

第二节 三祖慧沼及其传承779
一、慧沼法师行历779
二、慧沼的著述784
三、慧沼对唯识宗佛性思想的维护786
四、慧沼的弟子790

第三节 四祖智周以及义忠对唯识宗的贡献791
一、智周行历791
二、智周的著述793
三、智周的弟子794
四、义忠796

第四节 安国寺唯识传承798
一、大安国寺798
二、利涉法师800
三、素法师804
四、信法师805
五、义林师徒806

第五节 唐末之前不明师承的唯识师809
一、德感、浮丘809
二、道氤809
三、无染812
四、昙旷、法成、洪辩、乘恩813

第六节 唐末五代的唯识师821
一、彦晖、智佺、归屿822
二、可止826
三、息尘、巨岷、继伦828
四、贞辩、恒超、智江832
五、令、从隐、梦江835
六、无作、鸿楚、虚受、宗季837

第七节 永明延寿与唯识宗的终结841
一、永明延寿的行历842
二、“一心”说与阿赖耶识844
三、永明延寿对于唯识古今学的融合853
四、永明延寿的性相融通论855
结语:唯识宗的消亡及唯识学的传承861

附录
一、人名索引
二、名词索引


内容介绍:

  唯识宗为唐代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又称法相唯识宗、法相宗、慈恩宗等。其理论渊源是印度的瑜伽行派,所依经典有“六经十一论”之说,基本命题是“万法唯识”、“唯识无境”。唯识宗以系统深刻的思想、细密的逻辑分析以及切实可行的修证方法著作。本书分七章,系统考察中国唯识宗的兴起、发展和衰微的历程,展现唯识宗由“学派”到“宗派”再到“唯识学”的历史演变过程,并揭示唯识宗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关系。

  本书结构合理,材料丰富,论证细密,富有创新性学术成果,是一部很好的学术论著。

内容截图:

IPB Image
IPB Image
IPB Image
IPB Image
IPB Image
IPB Image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