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学习网 - 视频教程 >> 娱乐 >> 戏曲 >> 详细内容

《安徽含弓戏-刘二姑吵嫁》许平.马正德等-[中国稀有剧种宝藏系列]-128k[MP3!]




收藏本资料

本资料所属分类:

娱乐 戏曲

更新时间:2005年7月30日

如不能下载,请查看怎样下载


学习资料下载:
中文名安徽含弓戏-刘二姑吵嫁
资源格式MP3
版本许平.马正德等-[中国稀有剧种宝藏系列]-128k
发行时间1962年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简介

IPB Image
IPB Image
戏曲介绍
本戏曲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想来想去还是分享给大家吧,含弓戏是安徽省地方稀有剧种之一,它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长江北岸的含山县,以弓弦(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它的历史可以比京剧还要悠久。曾经广泛流行于含山县及巢湖其它县市并在江南一带的芜湖、当涂也颇有流传。作为全国317种戏剧之一,在《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等书籍中可以看到有关含弓戏的曲调、唱腔、剧目的介绍。200多年来,靠着瞽目艺人操琴卖卜及坐堂会的形式保存延续下来。1959年在含山县首届业余文艺调研中,含弓戏被发现,县文化主管部门立即组织发掘,从芜湖、巢县等地寻回散落民间的“含弓”艺人俞孟兴、夏荣珍、陈荣珍等,根据他们的口传,记录整理了大量曲目、唱腔,并从省艺校请来教师进行舞蹈编排。含弓戏终于完成了由曲艺向戏曲进化的整个过程。1961年,在含山县庐剧团的基础上,县含弓戏剧团正式成立。
  含弓戏的曲调分为“大曲”和“套曲”两部分,共有72种“大曲”为“主调”,它是从民歌体的说唱基础上,吸收了昆剧和徽剧的某些曲牌和板式,加工演化而发展起来的成套唱腔,分“引子、过门、原板、垛板、起板、寻板、叫板、哭调、尾声”等板式,快慢自如,委婉动听。“套曲”是花腔、杂曲和民歌、小调的总称,没有统一的基调,有的是独立的一出戏的专用曲,有的可以经揉合数曲组成的一个生活小戏。它的音乐唱腔大都带有当地的口语音调,清晰明快,易听易懂,风格别致,地方色彩很浓。
  含弓戏原是含山县肓艺人为谋生而卖唱的曲艺形式,开始是一人多角,自拉自唱,后又演变成多人对唱的形式,从而逐步发展成为舞台戏,属于滩簧声腔系统。早在两百多年前,也就是1796-1820年的清朝嘉庆年间,我县境内就有一些民间艺人三五结队,在街头巷尾、茶坊酒楼卖唱。
  建国后,为了抢救民间音乐,50年代末,含山县委宣传部门组织了挖掘含弓戏领导小组,并由原县委宣传部长倪受尧和原县文化馆长周明道负责具体领导,剧目挖掘工作有程志诚、许业金、郑尚武、周明道等人,音乐挖掘工作有郭大佑、骆家禄、张居和等人。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下,挖掘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整理出曲目90多首,《刘二姑吵嫁》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首。
  1960年,在省、地、县政府的文化部门领导的重视下,正式成立了含弓戏戏剧团,招收新学员,排练新剧目,从此,含弓戏这一曲艺形式才真正走上了戏曲舞台。
  1961-1962年,含弓戏《刘二姑吵嫁》在芜湖地区和合肥上演了200多场,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深受群众喜受,当时原省委书记李葆华在合肥江淮大戏院看完演出后很风趣的讲:含山姑娘真会吵架,从含山吵到合肥。引起满堂大笑。李葆华书记对含弓戏非常关心,当时批了2万元钱给团里买服装,另外还批了十立方米木材给团里做道具。当时上海戏曲学院院长苏昆还帮助演员们纠正动作,他说含弓戏是埋在乡土地里的一颗明珠。当时的省委宣传部长赖少奇给演员们都拍了剧照,还把脸谱出了一本木刻集。
  含弓戏《刘二姑吵嫁》讲的是刘二姑的父亲苦于有钱无势,要将女儿许配给大户人家胡三俏,可是刘二姑吵着要嫁给早已相爱的勤劳庄稼汉何三孝,她利用何三孝和胡三俏的音相近,买通了算命先生和媒婆让轿夫将她抬到何三孝家,刘二姑最终如愿以偿,刘父无可奈何,胡三俏空欢喜一场。
  初期的荣耀出人意料。1961年,在芜湖举办的安徽省第一届文艺汇演中,含弓戏一炮打响。“我们演的是一出小戏《王智贞描容》,但是场下反应热烈得不得了。”马正德回忆道。
  从此,含弓戏走红于整个江淮地区。
  1963年,含弓戏在合肥江淮大戏院连演7天14场,场场爆满。《安徽日报》对此盛况还专门作了报道。
  1965年,马正德在合肥做报告。庐剧名家丁玉兰亲自为其宣传。报告会上,马正德清唱45分钟,观众仍意犹未尽。
  在江苏,含弓戏屡屡被邀请。每到一处,伴随着都是鲜花掌声。
  ……
  巨大的成功造就了一大批忠实的听众。在含山,许多45岁以上的人都会哼唱几句含弓戏。甚至于黄梅戏名家黄新德也会唱。2000年,在含山演出时,他唱的就是含弓戏而非黄梅戏。
  巨大的成功让含弓戏得到了戏曲界的承认。含弓戏先后入选《中国地方戏曲选编》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马正德也先后获得安徽省第一届文艺汇演银质奖和第二届二等奖等荣誉。
  这个曾经让中国青年戏剧学院院长李之华激动得不能入眠的剧种,在1983年被我省著名导演胡连翠搬上银幕。
1998年,由于不适应市场等诸多原因,这个曾经拥有70多人、2名专业编剧的剧团被迫进行改革,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其中最年轻的只有39岁。如今剧团只剩下一个人撑着剧团的牌子,形成“剧团一个壳,团长一只戳,会计一张桌”的艰难局面。
在据说是含弓戏资料保存最多的郭大佑家中,他指着一把高胡说:“这是剧团最后一把乐器了。其它道具不知不觉都流失了。”而他保留的最重要的资料不过是两本剧本集和几盘磁带。书是线装的,很陈旧了。磁带是用家用录音机录下的,音质很差。王兆水保留了一盘录像带,但由于年代久远,已放不了出来了。   最令人担忧的还是含弓戏已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从70年代开始,剧团没有招过一名演员。现在专业含弓戏演员中最年轻的也已50多岁。郭大佑无奈地表示:“如今我们不敢演青年角色的戏,毕竟感觉不妥。”王兆水则显出更深层的忧虑:“在含弓戏仅有的两名二级演员中,许萍已经去世了,马正德也已70多岁了,他们都是含弓戏的巨大财富,如果不抓紧时间,利用好他们,含弓戏真的就要失传了。”
  含弓戏如何振兴?王兆水、马正德、郭大佑一致认为:建立剧团,招收新演员。
  建立剧团至少需要15至20人的编制,工资要钱,购置服装道具要钱,剧团正常活动经费要钱……钱从哪里来呢?
  含弓戏是国家保留剧种,国家有相应的扶持政策,但扶持政策是与演出活动配套的。含弓戏剧团已名存实亡,很少有演出,扶持也就无从谈起。县财政自身也很困难,除了发放退休工资外,没有任何资金投入。含山县的企业多不富裕,赞助之路也行不通。   钱!钱!钱!一谈及此,马正德便黯然神伤:“十多年了,我不敢去想,一想就心痛呀!”
2003年一些县政协委员提出了“抢救文化遗产,恢复含弓戏剧团”建议案。含山县政府高度重视,考虑到一步到位难度大,县政府计划首先成立“含弓戏研究工作室”搜集资料,编制剧目,待条件成熟时,再考虑恢复含弓戏剧团。

戏曲主要演员表:
许平(已故)  饰 刘二姑
马正德     饰 刘父
梁正兰(已故) 饰 刘母
刁琴      饰 媒婆


本资源已加入曲艺资源共享计划!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