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学习网 - 视频教程 >> 艺术 >> 美术绘画 >> 素描 >> 详细内容

《素描吧大神谈我们应该怎么画素描》




收藏本资料

本资料所属分类:

艺术 美术绘画 素描

更新时间:2018年1月19日

如不能下载,请查看怎样下载


本文选自素描吧大神  读开背 的一些关于素描基本认识的总结回答


这个帖子主要因为看到很多同学在吧里发帖求拍砖,我想回复来着,可是不管怎么说都会回归到绘画的一个原始点,而这个原始点三言两语又不能表述清楚,所以干脆发个转帖,来讨论我们应该怎么画素描,或者说,我们应该怎么画西洋画。

前几天吧里的一位朋友尼***基在百度消息里和我说一个问题:: 您认为素描的空间感除了光影和虚实的表现以外还有哪些可以表现?

我是这样回他的:

你的大致意思是不是说空间感通除了光影和虚实还可以过什么来表现。
我想单从二维的西洋绘画考虑空间感的表现的话,其实就是将立体空间通过单点透视进行压缩,用形体的堆叠和边线的透视变化等因素营造空间感。而光影的作用是对空间的表象进行渲染,虚实是对光影的表象进行渲染。不是并列关系。
即体积—光影—虚实,递进。

这里我再补充得详细一点:

先从我们的基础教学开始讲把。

我想大家在课堂上最熟悉的话不过这些基本句式:“注意大形”,“明暗交界线在哪”,“暗部不要画死掉”,“线条太软”,“线条/形体要方”,“不要抄调子”,“注意形体穿插”,“注意虚实关系”,“!@#¥%……&*”“……”——这些句子,除了第一句是对的,其他的都是错误的指导。而第一句没错,是因为它只是一句废话。所以往往我都是满怀希望地点开那些“求拍砖”贴,结果看到的基本都是套着除去上面第一句话以外的那些所谓理论的空洞画面。

倒不是说那些话本身错,而是它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时间。打比方说,我们孩提时代学习母语,从来没有学过语法却可以把话说得头头是道。而我们学英语,从一开始就学语法,可到现在我也说不过6岁大的小老外。画画也一样。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大多数同学对于绘画意识的认识,甚至比不过没学过画的西方小P孩。这个很大程度上与生活环境有关——比方说我们的面部、身体特征都是比较平的,而白种人的面部和身体都比较立体(学过雕塑的会更好理解)。同样我们的建筑都是平面化的,线条的组合,而西方都是形体的穿插结合。色彩上,我们是土黄色的皮肤,黑发黑眼,而白人是金发碧眼,肤色白可以透出其他颜色(画油画对比的话就会知道)。而我们的建筑是白墙黑瓦,我们的植被大多是墨绿色的,欧洲则不同(不例举了)——所以我们看到了东西方艺术在表现上的差异(比较典型的还有浮世绘等)。当然这也不是唯一条件哈,这里只是说明一下。

那么这个绘画意识究竟是什么,其实也是大家都传说过的立体的空间形体意识。可是,就好像我们都知道宇宙是物质的,但却不知道那些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究竟是什么,那些磁场是什么,是什么产生了思想一样——我们知道的只是这个名词,却对其内涵多少有点不求甚解。不是因为我们没学好,而是我们始终没能切身感受。

说形体空间,说体积,不免有人会问:那到底什么是体积?什么叫画形体?
我想先说说我自己画画的两个阶段的不同感受。
前一个阶段,也就是刚学画到一定时间,我的逻辑是这样的:画画要的是感觉,我要注意我的画面效果,整体,虚实,松紧,对比,透气等等,要硬朗,不花不腻不乱不碎,最重要的一点,光线,要是考试时光线差,我就完蛋蛋了。至于大师的画作,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甚至认为有些大师根本不会画画,炒作而已,甚至问老师说:米开朗基罗这个画面是不是花掉了(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素描习作之一)。
第二个阶段,就是从顿悟形体空间意识以后,此时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这张画没有形体意识,那么其他技巧再多也是空中楼阁,都是浮华(这个下面会具体解释)。如果从画面看到画者有此理解,那么其技巧代表的是他的审美,喜欢就赞一个,不喜欢也只能说不合口味,但是画本身(技巧、处理之类)不必强加其他评价。当然这里说的是习作,如果非要把画作当艺术来讨论,就不在第二阶段的讨论范畴了。这个阶段对于光线的苛刻度没有了,乌七八糟的也理论没有了,有的是清晰明确的思维,严谨低调的实验以及对第三阶段的追求。可以这么说,这一阶段是绘画真正入门的阶段,从这一阶段开始,我们才真正开始(浅显地)阅读大师的作品,换句话说,这个时候我明白,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可以理解大师有多深,任何一位被称之为大师的艺术家,都不是投机取巧,更不是泛泛之辈,看不懂,只能说自己是井底之蛙罢了。
我曾在一个帖子里留言说:素描我只把它看做基础,谈不上艺术。这个是针对第二阶段为止而言的。到第三阶段,就是艺术追求了,这里不发表意见了,说多了伤和气呵呵。当然,在第三阶段画写实素描,就会和第二阶段又不一样了,反而回到了第一阶段注意的那些东西,但意义不同,就如同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对比当今部分发达国家的“无冕之公有”。

转变说快也快说慢也慢,怎么转变,且听下回分解~

继续上面的。


但是,“在第三阶段画写实素描,就会和第二阶段又不一样了,反而回到了第一阶段注意的那些东西”这句话并不是说这个就是画画学习的正确阶段进步,相反,这说明我第一阶段的学习走了一个误导性的路。这个误导直接导致我的对绘画的认识带有了严重的偏见:绘画有考前和考后之分,有南北风格之分等等。但事实上呢,不管是南方考生也好北方考生也好,只要是在正确的学习“绘画”,而不是那些老师所谓的“应考的绘画技法”,那么无论是央美还是国美,清华还是鲁美川美西美广美天美,都会对其敞开大门(当然前提就是至少,至少要达到第二阶段的程度)。

而我们之所以会有第一阶段的经历,毫不避讳地说这是老师的错误指导造成的。教得不好的老师有这样两种:一是绘画水平高(至少达到第二阶段后半段)但不会或没有耐心去正确引导,这样的教学往往会直接跳过正确的启蒙阶段到第二和第三阶段,致使同学们对绘画的误解的产生;第二种绘画水平低(还没达到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话就没有引导能力好坏之说了,大部分教学都是模仿第一种。不幸的是,我所见的培训班老师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后一种。而第一种老师,导致其没耐心去做正确引导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大多数学生的绘画能力无法在艺考前达到高等学府的标准,于是,为了达到教学指标,投机教学便应运而生了——这也是无奈之举吧,毕竟艺术这东西,靠天分要多于靠勤奋,天分不足则只能硬灌以造成考卷的假象。但更无奈的是,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也因此被灌坏了。就像被激素催熟的童子鸡。

“点成线,线成面,面成体,体成块”,这个思路也是我以前老师教我们的思路,一度被我视为参。可是其实这个参照是错误的,错的不在于这句话,而是我们把这 句话只理解到了表层意思。这句话提供给我们的是这样一个信息:点构成线,线构成面,面构成体,体构成(块???)。但是它绝对没有说我们要从点开始出发再 到线再到面再到体,它并没有提供这么一个信息。

如果按照这句话的表层意思去学习绘画,我们又只能不断灌输理论,理论,理论,比如你接下来所说的“最最最基础的概念”,但事实上,这些概念并不基础,也不 实用,相反还会给初学者带来重重压力而放不开来画画。当然,对于默写,这些理论也是可以知道一些的,但只是知道一点点就可以,那就是最基本的近大远小的透 视、光影的物理现象以及色素在光影中的变化等等。至于说有些考试以默写的形式出来,其实是很不合适的,但是这个也没有办法(具体就不解释了)。
写 实绘画是直观的对物象进行再现,再高层次一点就是对物象进行提取,但是终究离不开物象本身。而自然物象的组成都是形与色,对于初学者而言,感性地认识形色 可以同时进行,我很反对的就是初学时画结构素描,这样不但不会对“如何去画画”产生正确认识,反而会占用去正确认识画画的时间。

一,我没要求考生向大师看,我说的这个其实也是为考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怎么画,这样的结果就是去年我的学生考了5大美院5个全过。我敢这样说不是空穴来风的。
二,考试给老师带来的难处我在帖子里说过,但我批评的是不会教课的老师,一是把学生往更远的方向带,二是把原本不分考前考后的很单纯的画画分级,搞得学生对绘画产生偏见,这个貌似也说过吧,忘了。你正好是个例子哦呵呵。
三,我不喜欢拿什么曾梵志,冷军说事,另外他们也跟大师这个词相差甚远。
我再强调一下,拿高分,不是死学就可以拿的,当然联考的东西另当别论,但是你只是放眼于联考,我会直接让你背画,当然还是那句话,不是死背,不是记明暗交界线之类的东东。

好了,下面继续
起初,我们画画是因为喜欢,后来,我们画画是为了考试,最后,我们画画只是在做数学题——这是学画的孩子的悲哀。
艺考的悲哀不在于艺考教条,而是参加艺考者自己将它教条。
前面某位童鞋提到什么是感觉,怎么才能有光感,怎么松动,怎么有呼吸感,这些问题,都是解决“什么是形体意识”以后才能回答的问题,或者说,当解决了什么是形体意识以后,这些问题都可以留给自己回答,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而什么是形体意识,也就是说怎么造型,这就是我想要说的最重点的部分。
我 不知道“飞地”是怎么上课的,但从网友们说飞地的一些词里来看,我想他们的教学方式是正确的,很重要的一个词,就是“触摸”。我之所以在前面讲我的个人经 历,也无非是想为这个词做一些铺垫。而要做到触摸,并非如此简单,这是要建立在精准地把握位置和熟练地控制调性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的眼睛练 到对每块调子的位置和深浅都能做出精确判断,而手又能熟练掌握材料的特性并将眼睛所看到的东西精确地摆放到纸上去的时候,“触摸法”才得以有效地实施。所 以,想要“触摸”,前提就是毫不松懈地练习。我之所以反对那些理论,就是因为当我们在进行启蒙探索的时候,往往都是走到一半就被这些理论打乱了脚步,于 是,时间就这样被活生生地侵占掉了。

所以说,我们在前期练习的时候,大可解开束缚去拼命地表现你所看到的一切现象,光影,形状,质感,所有你能看到的都尽情的去将它绽放,正如雄狮在孩提时代 的无数次嬉戏和模拟捕猎才有机会成为百兽之王一样,我们在初学阶段的联系,正是打开我们洞察力的好时候,洞察力是感官的,感性的,千万不要被教条给封堵 了。
但是,这样也会出现问题:无约束往往也会无方向,所以我们也不可否认老师的重要性,一个老师若能正确引导我们如何打开洞察力,告诉我们如何去正确观察,那么学起来既对路,又快速。

而“形体意识”也是在有了“触摸感”之后才得以有机会去自己领悟的。但也只是“有机会”。这个机会的把握者,就是我们说的拥有天赋的人,另外还有很勤奋很努力的人。
那 么为什么说“当解决了什么是形体意识以后,这些问题(什么是感觉,怎么才能有光感,怎么松动,怎么有呼吸感)都可以留给自己回答,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呢。 那是因为,在形体意识有了之后,我们会发现,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形体(或许之前也知道都源于形体,但我在前文说过,在这之前我们的认识,只是表面的未曾切身 感受的认识),透气,无非就是暗部有伸进去的空间,本质还是空间,而非用调子和技法来控制。所以我们又进一步发现,技法(排线法手抹法涂擦法之类)的应 用,都是如此简单,它都是附着于形体的,并且它会随个人的喜好和性情而自然流露,于是,“感觉”这个东西就出来了。与此同时,我们有可以进一步了解形体, 这个时候,就有了自己对“体块”的概括,只有在这个阶段,解剖才起到了真正的作用,这时候,伯里曼是很好的老师——如果自己的概括更为精到,那就再好不过 了。但是再进一步画下去,当我们的“感觉”和“技法”以及“体块穿插”进一步趋于成熟的时候,就会有所舍取,也就是主动去处理虚实和松紧,使得画面更有 “感觉”,于是品味就有了。直到这里,我们才说,我们理解了“基础”。

接上文。
直到这里,我们才说,我们理解了“基础”。那么在这个基础以后,我们就可以有所选择,一是继续写实下去,二是以这个坚实的基础作为自己艺 术理想的后盾,进行其他艺术创作,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很多艺术门类。而雕塑,还是需要在绘画基础上再学习的,所以做雕塑的多少会有点瞧不起画平面的(当然也 个别哈,大家不需要激动),因为对于雕塑来说,绘画太轻松了,这个我要搬大师来压压阵脚:米开朗基罗曾轻蔑地说:吾非画家。他对于同时代的达芬奇也是颇有 微词的。不同意也不用拍砖哈,没必要为这个争吵。
至于超写实,如果单说画作,我也玩过,但实在觉得无聊。诚然,超写实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很强,很震 撼,我也尊敬他们,但不会迷恋他们,因为归根结底,超写实是好莱坞大片似的存在。你也可以说好莱坞大片里也有很多打动人的经典,人家也确实是花心思在拍, 做得也很细致入微,但对于作品里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没有可挖掘的余地,如果非要冠上“生命”“人生”之类的大标题,那就太飘渺了。
如果非要说 画者在作品背后做了多少有意思的事情,那么我打个比方:我去原始森林里,把各种动物的叫声都录下来,然后我用各种方法(用自己的大脑或用电脑合成等等)将 这些声音按照音律组合成一个音乐,但这个音乐本身实在很普通,就算这个音乐好听吧,你觉得我是很牛的音乐家吗????????或者我再简单些,把声音录下 来,我变化一些方式模仿它们的美妙叫声,我说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我录音时溶入了自然,模仿时由心里发出这股热爱之意——我具有了音乐史上的断代价值!
我再说一遍,我对超写实并无恶意,我尊敬他们的那股劲头,但要说深度,实在不敢苟同。

继续写。
这次我把之前所说的意思理一理,没说完整的地方再补一下。

一,我发此贴的本意
我发此贴的本意,是不想看到正在 为考学而奋斗或喜欢画画而自学的孩子们走太多的冤枉路,因为这个路我被走过,滋味不好。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我在帖子里说的,就是希望大家先不要急着想去 砍柴,也希望那些老师们不要急着教那些只扛着钝刀的孩子们怎样砍柴。但从另一个角度讲,那些老师的问题,不是能不能教好学生如何砍柴的问题,而是他们甚至 连真正让孩子上山砍柴的实际感受都没有体会过,只是在家里面学习砍柴的理论,在院子里砍前人砍回来的柴火。

而考试,就好比雇主检验你的砍柴功力和柴火的数量,砍得快数量多的就被雇佣,砍不好数量少就爱干嘛干嘛去。而那些教孩子在院子里练习的老师的理由是:没时间再叫他们磨刀出门了,直接告诉他们怎么砍就可以了。更可悲的是有很多孩子也是这么认为的。

而 我所希望的是,我们每个学画画的同学,都能真正地磨下刀,真正地去山上砍过柴。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样比上面那样累,但事实上,我们学习的时间是一样的,一 天24小时,不会比别人少一秒,只是这24小时的安排不一样,程序不一样。别人省略了磨刀和出门这一步,起初貌似比我们快,但从效率和经验,以及认知深度 上看,两者截然不同。在背满柴火回来交差的时候,心里底气十足,于是家家都要你去干活。而你呢,便可以挑哪户开的价高就去哪户干。

——我们每个人手上都有把砍柴的刀。有些人的锋利些,材质好些,有些人的粗钝些,材质差些,这就是天赋的差异(天赋的好坏单从打形一点就能体现)。所以原本刀的材质好且锋利的孩子,磨两下就可以砍柴去,而原本刀的材质差又粗顿的孩子,需要倍加努力才能赶上他们。

而 没有磨刀又在院子里砍柴的孩子,尽管老师拼命地在边上指导要这么砍要那么砍,但还是感觉效率不够量不够,于是溜出来问:我该怎么砍才能砍得多呢?——这让 我怎么回答呢?明明不是怎么砍的问题,而是刀不够锐利,又没去柴火多的山上砍过,于是我掏出磨刀石说:那就先来磨刀吧。可孩子觉得我没告诉他有用的,愤愤 地说:我要的是柴,不是石。……

二,要不要学习理论
我在帖子里并不是说我们这个阶段画画不需要教理论,而是说要看这个理论到底 该放在什么时候去教。这个其实是对老师们讲的。初学画画的孩子就好像刚出生的婴儿,你喂他什么他就吃什么,所以要想把孩子养好,一是要细心,二是要懂得该 怎么喂,并不是说你吃什么孩子就可以吃什么的。

三,正确的学习过程
怎样学才合理?我在前文打过这么一个比方:我们学母语,并不 是从孩提时期就开始学语法,相反我们学英语,刚开始就单词语法一起学,但到现在我们看外语片,哪怕是一句简单的对话也脱离不了字幕。所以我们学画画也一 样,画画就是靠眼睛去观察,把你所观察到的东西以最接近实物的形和色放到画纸上面去,说白了就是抄,抄到和现实的照片一样甚至超越照片。只不过刚开始没有 形体的概念,抄的是调子,用调子去拼凑真实感。但是,一旦调子的位置和深浅不到位,形就没有了,于是各种问题出现了:花了,碎了,脏了,散了,空了,闷了 等等等等。但这个不要紧,因为没有一个孩子在两三岁就能把话说流利的。
关键是我们怎样才能快速地从咿呀学语进入到流利说话——这个阶段也就是之前所讲的“磨刀”阶段,练的是手和眼的敏锐度。

如何提高快,两个条件:一,自己的迅速熟练;二,老师的正确点拨。
第 一点就是看勤奋和一点点天分,想要刀磨得快(快:速度快以及锋利。国语的博大精深就在这里),就得使出力气,千万别想着能像武侠小说里描写的传输真气一 样,自己只要闭着眼睛坐着,老和尚临死了还汗流满面活蹦乱跳给你推拿——这是多么懒惰和自私的想法(要体谅老和尚啊~)。第二点就是看老师,这一点是很无 奈的,因为孩子也不知道老师教的是否正确是否对路,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好的老师可以将现象说的透透的,他能使你听得很实在。


直到能够流利说话,也就是我们的刀已经磨好了,这时,我们就要走出家门去砍柴了。但这却是最难走的一步,你想走出院子,就得用你手上的利器将锁撬开,这也 是磨刀的目的之一。同样,这个也得老和尚一起忙活,因为光靠自己悟出怎么开锁是要看天分和运气的(当然,死尸一样傻坐在那里的话,老和尚也不会想对你汗流 满面的,这个得双方配合着来)。这里的“锁”,是指我们先天以及后天就没能有和老外一样的“对于空间形体的认知”,这个问题的“其中一方面”原因我在帖子 第一篇解释过。

一旦出了家门,就是一个质的飞跃,就像夏娃偷食了禁果后突然有了“自由意志”,你会感觉一切都变得前所未有地清晰。这 时,我们就可以教理论的东西比如形体结构,画面效果等等,这是确保画面更加理性合理,更加舒服自然。这时你会发现,所谓风格,不过都是技法的略微偏向,而 技法的底子居然已经掌握于磨刀阶段了,这是自己都会惊讶的事情。同时,你会看到原来外面的世界是这么丰富而博大,自己又是那么浅薄而渺小。回头看院子的时 候,发现那些在院子里练劈柴的孩子还在比较谁劈得多谁劈得好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情。

如果有幸能到这一步,那么美院神马的又算得了神马 呢。但真能在考前到达这一步的并非多数,所以不免使很多孩子选择边磨刀边撬锁,(也就是说,我们在提高对画面中如实反映客观现实能力的同时灌输如何以“形 体空间的意识”的意识去看物体。)若能撬开,也是边砍柴边磨刀,这样一来,沿途的景致只能留到日后再去欣赏了。若是实在撬不开门的,我们继续院子里砍柴, 但不用怕,因为你的刀,已经比别人要锋利了。但是也要随时等待时机去试图撬门。

只可惜,这些年里,本身刀就很锋利的孩子我只遇见过三个。一个是只教了一个月我就离开了那个城市,但结果还不错,现在正在上美院;一个就是从去年9月我回到杭州以后一直带到今年3月,报考了5个美院全都高分合格;而另一个,那就是我自己- =,开个玩笑。

其 实我能上美院也是在院子里练的劈柴(原因就是当时土得掉渣地对老师奉行“两个凡是”),所以我并没有说院子里练劈柴的孩子就不能被雇佣,照样被雇佣的例子 也很多,但是这样练习的劣势是根本没有稳健的考场发挥,于是我们就会听到这样的感叹:“这场没发挥好。”或者是,“今年考运不好。”等等。并且,即便是上 了高等学府,其认知也会在别人之下,若不幸毕业之前都未能悟到,再不幸又当了老师,如此一来,于人于己都是一个杯具。


四,结语

任何人都有怀疑和否定的权利,但是,我们在怀疑和否定一件事之前,都必须对其有过深思熟虑。李敖说:“任何人都可以骂你是王八蛋,但是我可以证明你是王八蛋。”故此,严谨与切实是我们看待和处理问题的必需,画画也如此。

有朋友说,何必如此较真,人家上大学以后的事就不需要你操心了,更何况,并非人人都是为了“画画”而画画。但我想,我并非圣人,所以只能围困在世俗的执着、分别和妄想之中,既不高尚又不深刻。但是至少,我还怀有一份敬畏——之于职业,之于梦想。

感谢大家这几天来的顶贴
——   读开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