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大开:日常生活的神经科学》
推荐热点
一句话卖点:
“数字化未来十大思想家”、TED演讲者史蒂文·约翰逊经典作品,妙趣横生地讲述大脑科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主要卖点:
“数字化未来十大思想家”、TED演讲者史蒂文·约翰逊经典作品
妙趣横生地讲述大脑科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台湾著名脑科学专家洪兰教授
安人心智科学总监阳志平
联袂推荐
媒体推荐:
台湾著名脑科学专家洪兰教授
人活到最后追求的就是有爱和被人所爱的自我。心理学花了很长的功夫想要追寻的“我”,现在发现完全不必外求,它就在你的大脑中,是各种神经元活动的总和。心理学的历史虽然短,拜脑造影技术所赐,我们慢慢解开大脑之谜,神秘的面纱一层层揭起,底下真实的自我也就水落石出,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安人心智科学总监阳志平
如果你希望踏入脑科学花园,乃至未来参与人类大脑计划,或许,你迫切需要的是一幅了解神经科学与自己大脑的导航地图,而此书帮你达成心愿。作者更多以脑科学爱好者立场来组织文献,同时糅合了大量亲身体验,所以此书清晰易懂,生动形象,能帮助你看到脑科学有趣有益的一面。
图书简介:
我是谁?大脑如何处理恐惧?为什么音乐会让人感动?我们怎么读懂别人的表情?爱和性的神经化学机制是什么?新奇的点子是从哪里来的?大脑本身的生化物质与市面上毒品是否有相似性?
作者讲述了一连串妙趣横生的亲身经历,以及通俗易懂的脑科学知识,让你不必成为一个神经科学家,也可以知道自己情绪和行为背后大脑的秘密生活,例如——
为什么你会笑?为什么你有时在不恰当的时候笑了出来,即使你并不想这样?他人怎么理解你这个不恰当的笑容? 这个过程的神经化学基础是什么?你是否可以控制这个过程?
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弱点与欲望,更让我们知道大脑各种模块的运作如何构成不同的生命样貌,最终让我们明白大脑科学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人格和其他人的动机和行为,进而自我提升,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更好的生活。
作者简介:
史蒂文·约翰逊(Steven Johnson)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TED演讲者,被《展望》杂志(Prospect)誉为“数字化未来十大思想家”之一。
他的写作主题多集中于技术、科学和创新领域,著有How We Got to Now,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The Ghost Map,Emergence等10部畅销书,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他在《发现》杂志上设有专栏,也是《连线》杂志的特约编辑,作品出现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国家》、《纽约客》等报刊杂志中。他还出现在许多高知名度的电视节目中,包括查理·罗斯秀,乔恩·斯图尔特每日秀和吉姆·莱勒新闻时间。他创建了三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网站,并为一些互联网公司服务。
译者简介
洪兰
中国台湾著名教育家,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脑科学家,台湾地区第一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翻译了大量欧美优秀的脑科学相关著作,并撰写教育类杂志专栏二十年,出版诸多畅销作品。
名人推荐
人活到最后追求的就是有爱和被人所爱的自我。心理学花了很长的功夫想要追寻的“我”,现在发现完全不必外求,它就在你的大脑中,是各种神经元活动的总和。心理学的历史虽然短,拜脑造影技术所赐,我们慢慢解大脑之谜,神秘的面纱一层层揭起,底下真实的自我也就水落石出,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台湾著名脑科学专家洪兰教授如果你希望踏入脑科学花园,乃至未来参与人类大脑计划,或许,你迫切需要的是一幅了解神经科学与自己大脑的导航地图,而此书帮你达成心愿。作者更多以脑科学爱好者立场来组织文献,同时糅合了大量亲身体验,所以此书清晰易懂,生动形象,能帮助你看到脑科学有趣有益的一面。 ——安人心智科学总监阳志平 --此文字指本书的不再付印或绝版版本。
媒体推荐
人活到最后追求的就是有爱和被人所爱的自我。心理学花了很长的功夫想要追寻的“我”,现在发现完全不必外求,它就在你的大脑中,是各种神经元活动的总和。心理学的历史虽然短,拜脑造影技术所赐,我们慢慢解开大脑之谜,神秘的面纱一层层揭起,底下真实的自我也就水落石出,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台湾著名脑科学专家洪兰教授
如果你希望踏入脑科学花园,乃至未来参与人类大脑计划,或许,你迫切需要的是一幅了解神经科学与自己大脑的导航地图,而此书帮你达成心愿。作者更多以脑科学爱好者立场来组织文献,同时糅合了大量亲身体验,所以此书清晰易懂,生动形象,能帮助你看到脑科学有趣有益的一面。
——安人心智科学总监阳志平 --此文字指本书的不再付印或绝版版本。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史蒂文•约翰逊(Steven Johnson) 译者:洪兰 史蒂文•约翰逊(Steven Johnson),美国著名科普作家,TED演讲者,被《展望》杂志(Prospect)誉为“数字化未来十大思想家”之一。 他的写作主题多集中于技术、科学和创新领域,著有How We Got to Now,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The Ghost Map,Emergence等10部畅销书,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他在《发现》杂志上设有专栏,也是《连线》杂志的特约编辑,作品出现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国家》、《纽约客》等报刊杂志中。他还出现在许多高知名度的电视节目中,包括查理•罗斯秀,乔恩•斯图尔特每日秀和吉姆•莱勒新闻时间。他创建了三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网站,并为一些互联网公司服务。 洪兰,中国台湾著名教育家,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脑科学家,台湾地区第一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翻译了大量欧美优秀的脑科学相关著作,并撰写教育类杂志专栏二十年,出版诸多畅销作品。 --此文字指本书的不再付印或绝版版本。
目录
推荐序
最强大脑,最强的你
译者序
看大脑在说话
前言
卡夫卡的房间
第1章
心智之眼
第2章
我恐惧的总和
第3章
请注意
第4章
搔痒
第5章
激素在说话
第6章
扫描你自己
结语
敞开的心智
注释
参考文献 --此文字指本书的不再付印或绝版版本。
序言
推荐序最强大脑,最强的你狄更斯曾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都会带来不同机遇。如果说过去十年,互联网成就了以BAT为代表的科技产业领头羊;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就了以华大基因为代表的生物巨头;那么,目前业界公认,未来重大产业机遇将在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领域。2013年1月和4月,欧盟和美国分别宣布投入10亿欧元和38亿美元,启动人类大脑研究计划。它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后最宏大的研究项目。到了今年,美国脑计划再次加码,总投入资金45亿美元。媒体普遍认为,人类大脑计划是新一轮登月计划。如果说冷战时期的登月计划侧重军备竞赛,这一轮各国竞相展的脑计划则是人类挑战心智极限的竞赛。2014年9月30号,美国脑计划第一批名单颁布,58个项目分享4600万美元,MIT领先拿到5个,耶鲁;哈佛各2个。可以说,人类新一轮登月计划,第一批探索人类心智的船员已经出发。激动人心的人类大脑计划大事件,你我该如何参与?于我而言,是通过创办脑科学公司,与各国科学家建立联合实验室,发脑机接口产品;大脑疾病预警与治疗的APP来参与,而多数脑科学爱好者,或许可以像作者一样,先从兴趣出发,思考如何增强自己大脑能力。本书作者史蒂文·约翰逊就是这样,先从神经反馈等事情始。慢慢地,了解脑科学更深入,最后就有了这本脑科学科普BOOK。如果你希望踏入脑科学花园,乃至未来参与人类大脑计划,或许,你迫切需要的是一副了解神经科学与自己大脑的导航地图。而此书帮你达成心愿。它围绕“日常生活中的神经科学”主题,如神经科学如何研究记忆与注意,神经科学如何看待恐惧等情绪,如何进行神经反馈训练,大脑造影术的历史渊源与作用,大脑中的自我意识等话题,向你一一道来。因为作者更多以脑科学爱好者立场来组织文献,同时糅合了大量亲身体验,所以此书清晰易懂,生动形象,能帮助你看到脑科学有趣有益的一面。人类早已登上月球,然而对大脑知之甚少。根据统计,目前仅在中国,就有近亿抑郁症患者,近千万老年失智症患者,每六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患诸如注意力缺失症;自闭症等大脑疾病。未来十年,伴随人类大脑计划快速发展,我们势必更好地了解大脑。同时,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自我”,我们还能借助NBIC大幅度增强自己的能力。在21世纪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商务部提出宏伟计划-“聚合四大技术,提升人类素质计划”。在该计划中,美国国家科研政策制定者认为,21世纪有三大重要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而这三大技术应在认知科学统帅之下,直接提升人类素质。将纳米;生物;信息;认知四大前沿科技english缩写汇总在一起,这就是NBIC一词的来源。神经科学家经年努力,在人类探索大脑奥秘的苏格拉底平原上,营造了一座又一座花园秘境。现在,请你打此书,在作者史蒂文·约翰逊带领下,站在秘境门口,张望着,仿佛若有光,隐隐传来。阳志平,安人心智科学总监微博:weibo.com/ouyangzhiping2014年10月17日译者序看大脑在说话有人说心理学有很短的历史;很长的过去。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其实很有道理,因为心理学的主旨是追寻“我是谁”,这个问题哲学家从两千年前就一直问到现在,心理学源自哲学,所以它有很长的过去;但是到1879年冯特(Wilhelm Wundt)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成立第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室,才始用实证的方法来探讨“我是谁”,大家把那一年当作现代心理学的起始,所以说它有很短的历史。不论历史的长或短,这个自我的问题直到最近才露曙光。跟自我最有关系的当然就是记忆,所以最早的心理学实验都围绕着人的记忆本质在打转,用的也都是看得见;可以被识别的实验室重复验证的方式。但是记忆牵涉到意识,而意识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又很难测量的东西,弗洛伊德“没有记忆”的潜意识就曾经流行了一百年,直到最近才褪去它的光环。在过去,对于意识及心灵的研究都只能用“内省法”,让被试自己大声报告思考的历程或内心的感觉,不用说,这是一个很不客观的研究法,常被人鄙视,现在这一关被克服了。20世纪末脑造影技术精进了以后,这方面的知识突飞猛进,科技使我们在活人大脑上看到了人类实时(在线)工作的情形。我们根据大脑中的血流量来推测这个部位有无活化,再根据过去临床的证据来推测这个区域活化所代表的功能,一个活化;正在工作的大脑部位需要比较多的血液支持,因此,核磁共振(MRI)计算这个区块带氧血红素和脱氧血红素间的差异,而正子断层扫描(PET)是直接看葡萄糖的代谢:颜色红的区块在工作,蓝绿色的没有在工作。通过临床上病人因脑伤而导致某一功能的丧失,我们了解该区块的功能,再通过正常人大脑血流量的显影,我们逐渐可以拼凑出一个人内在的思考情形。于是我们就在大脑里看到了“口是心非”─嘴里说的跟他心里想的不一致,也看到了“秀色可餐”─男士看到漂亮的女人时,大脑活化的部位跟他吃巧克力糖时是同一地方。最有趣的是,我们看到恋爱跟情欲在大脑中活化的是不同的部位,有性别上的差异,难怪人家说女人是因爱生欲,男人是因欲生爱。男女不但大脑结构不同,连恋爱这种一定要两个巴掌才拍得响的事,在大脑也有不同。最神奇的是,莎士比亚在写《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抯 Dream)时,并不知道世界上真的有“爱情灵药”(love potion)这回事。仙境女王提泰妮亚(Titania,Queen of Fairyland)在入睡时被人偷偷在眼睛上涂了爱情灵药,结果她醒来便爱上了睁眼时看到的第一个东西─一个驴头的人!莎士比亚一定想不到他的想象会成真,只不过不是发生在人身上,而是发生在田鼠身上罢了。有一种田鼠是一夫一妻制,交配之后便成为终身伴侣,不再与别的田鼠杂交。实验者把多巴胺感受体的催动剂(agonist)打进母鼠体内,当药物作用到大脑的某处时,母鼠就会和第一只进入她眼帘的公鼠交配,不管它是谁的配偶。而且如果把另一种药物打进去阻止泌乳素起作用,那么原来忠贞不二的田鼠立刻变成花心大佬到处留情。想不到连这个完全是“心”在作用的感情世界,竟然也受到“物”(神经传导物质)的影响,会胡乱爱上第一个出现在眼前的人,谁说爱情不是盲目的呢?扫描恋爱中的人看到情人的相片;母亲听到孩子的哭声和毒瘾者到达吸毒高潮时的大脑,发现这三种情形大脑活化的地方都非常相似,虽然外在的经验不同,但是内在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却相同。海洛因和可卡因这种毒品一染上就很难戒掉,因为它直接作用到大脑中爱/愉悦的机制上。有一个实验让老鼠进入实验箱后,可以选择按一个杆让电流通过头顶上的电极,去活化它大脑的快乐中心而产生性交高潮的感觉,或是按另一个杆使食物掉下来可以吃。结果这只饥饿的老鼠一进到实验箱便拼命去按高潮的杆,连分一点儿时间去进食都不愿意,最后饿死在高潮的杆子下,应了中国人说的话“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过去我们不了解吸毒的人为什么这么狠心,可以做出卖儿女换钱买毒品这种事,现在我们知道毒品在大脑中作用的地方跟让父母牺牲自己;冲入火场中抢救孩子是同一个地方,难怪有人感叹我们是化学元素的结合,“来自尘土,终归尘土”。但是倒也不必太悲观,我们并非完全受制于“物”,人的意志对脑内的生化物质也有作用,意念可以引发激素的分泌。如愤怒时可以产生压力激素,所以现在的健康医学才一直鼓励人要有生存的意志,要有生活的目标,心情可以影响激素的分泌。过去笛卡尔所说的心物二元论我们现在知道是不对的了,心物是一体二面,不可分的,而且基因和环境相互影响我们人格的成长。最主要的是近代研究技术的进步让我们看到古人所说“相由心生”的道理